提交论文 中文 / English

论文

征文启事

01 高效动力传动系统

  • 01 HEV/PHEV/EV构型系统集成技术
  • 02 HEV/PHEV/EV关键零部件优化设计
  • 03 变速器及动力传动系统开发与测试技术
  • 04 HEV/PHEV/EV智能控制与能量管理

02 车用低碳零碳内燃机及关键技术

  • 01 柴油机技术
  • 02 汽油机技术
  • 03 低碳燃料(天然气、甲醇)内燃机技术
  • 04 氢/氨/碳中性燃料及其发动机技术
  • 05 超稀薄燃烧点火技术
  • 06 可变配气技术及增压技术
  • 07 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(增程器及混合动力用发动机技术)
  • 08 燃料喷射与雾化
  • 09 发动机设计与仿真技术
  • 10 发动机润滑技术(低粘度润滑技术)
  • 11 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与可靠性技术
  • 12 发动机电控&测试技术
  • 13 发动机无污染/零环境影响排放技术
  • 14 发动机仿真软件设计与开发
  • 15 内燃动力智能控制与标定技术
  • 16 内燃机噪音与排放控制技术

03 汽车轻量化技术

  • 01 轻量化设计。包括:各向同性和异性材料零部件拓扑优化、线性和非线性拓扑优化;尺寸、形貌、多目标、多学科优化方法
  • 02 轻量化成(型)形和连接·技术。包括:异种和同种材料零部件连接技术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形,高强钢、轻合金和工程塑料成形(型)技术
  • 03 轻量化材料。包括:高强钢、铝合金、镁合金、工程塑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应用与性能调控技术

04 汽车热系统

  • 01 热系统架构与性能
  • 02 热泵空调及部件设计与开发  
  • 03 车内热湿环境与舒适性评价
  • 04 环保制冷剂替代技术
  • 05 汽车热系统控制策略、标定与验证
  • 06 汽车热系统建模、仿真与测试方法
  • 07 电池热行为及温控
  • 08 电机电控热管理

05 环保与排放控制

  • 01 内燃机及后处理系统排放控制
  • 02 车用燃料的优化与绿色替代
  • 03 汽车能耗排放模型与排放清单技术
  • 04 非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及研究
  • 05 汽车排放能耗数字化测试与评价技术
  • 06 排放法规与政策研究
  • 07 混合动力排放测试与评价技术
  • 08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
  • 09 排放监测与诊断技术
  • 10 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产业转型研究

06 汽车流体测试及开发技术

  • 01 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
  • 02 整车热管理控制与开发
  • 03 水管理测试与开发技术
  • 04 风噪性能开发
  • 05 造型与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
  • 06 汽车风洞试验技术
  • 07 汽车CFD仿真技术
  • 08 赛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
  • 09 数字风洞开发技术
  • 10 汽车流体技术AI垂直应用

07 动力电池与充换电技术

  • 01 电池材料
  • 02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
  • 03 电池管理系统
  • 04 电池安全技术
  • 05 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
  • 06 电池换电模式
  • 07 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

08 燃料电池与氢能基础设施

  • 01 燃料电池电堆
  • 02 燃料电池催化剂
  • 03 燃料电池管理技术
  • 04 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优化
  • 05 燃料电池汽车
  • 06 制氢与储氢技术

09 电驱动系统

  • 01 电驱动系统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
  • 02 电驱动系统NVH
  • 03 电驱动系统控制软件优化
  • 04 电驱动系统低粘度油液研发与应用
  • 05 电驱动系统多合一设计优化研究
  • 06 电驱动系统高速齿轮技术
  • 07 电驱动系统高速轴承技术
  • 08 电驱动系统SCI控制器与SI基控制器
  • 09 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与电液换挡技术

10 智能驾驶

  • 01 智能驾驶传感器及环境感知技术
  • 02 智能驾驶决策与控制技术
  • 03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
  • 04 智能驾驶人因工程技术
  • 05 智能驾驶测试评价技术

11 智能座舱

  • 01 智能座舱技术
  • 02 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技术
  • 03 智能座舱系统与零部件技术
  • 04 智能座舱基础与支撑技术
  • 05 智能座舱测试与评价技术

12 智能网联安全

  • 01 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安全分析与保障
  • 02 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
  • 03 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设计与场景库
  • 04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
  • 05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技术及测评方法
  • 06 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安全技术
  • 07 智能网联汽车车内安全通信技术
  • 08 智能网联汽车C-V2X安全通信技术

13 网联协同与基础设施

  • 01 C-V2X通信技术
  • 02 车联网融合组网技术
  • 03 无线融合定位技术
  • 04 车载光通信技术
  • 05 车载NTN技术
  • 06 通感一体技术
  • 07 协同交互置信机制
  • 08 车载通信芯片及模组
  • 09 车载智能终端与工具链
  • 10 频谱需求与政策研究
  • 11 网联协同感知、决策与控制技术
  • 12 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
  • 13 高精地图与定位

14 云控平台

  • 01 云控平台架构设计
  • 02 云控平台架构迭代优化
  • 03 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感知
  • 04 车路云协同决策、规划与控制
  • 05 云端交通优化与管控
  • 06 云端交通大数据分析
  • 07 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超大规模算力调度
  • 08 云控平台AI加速及推理优化
  • 09 车路云多模态行业大模型
  • 10 云控平台安全技术
  • 11 智能网联汽车云端赋能技术
  • 12 交通管理与控制云端赋能技术
  • 13 云控平台及应用的测试与评价

15 技术管理

  • 01 产业发展战略
  • 02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
  • 0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
  • 04 汽车产业供应链
  • 05 产业新生态与跨界融合
  • 06 产品与市场趋势
  • 07 研发方法论
  • 08 产品开发体系与流程
  • 09 技术评价与决策方法论
  • 10 产品设计方法论
  • 11 商业模式
  • 12 出行服务探索

16 汽车电子与汽车软件技术

  • 01 整车控制技术
  • 02 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及典型电路方案
  • 03 软件及硬件系统
  • 04 汽车传感器及执行器
  • 05 平台化、模块化设计方法
  • 06 控制策略
  • 07 多媒体系统/资讯娱乐系统
  • 08 动力总成/底盘/车身电子控制
  • 09 电子产品产业化思路
  • 10 电器及电子系统设计方法
  • 11 电控系统控制方案
  • 12 电磁兼容性(EMC)
  • 13 车载以太网技术及应用
  • 14 电控售后诊断技术及软件空中升级(OTA等)
  • 15 车联网后的汽车网络信息安全策略
  • 16 满足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域控制器构想及方案
  • 17 芯片设计方法
  • 18 芯片封装、生产工艺、包装、运输生态构建与创新
  • 19 基础软件开发
  • 20 汽车软件开发体系构建
  • 21 汽车软件质量体系构建及管理

17 汽车大数据应用

  • 01 车辆数据采集、存储技术
  • 02 大数据融合与安全管控理论与技术
  • 03 车辆大数据展示与表征技术
  • 04 车辆大数据分类分级方法
  • 05 大数据在车辆设计、营销、运管、售后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与方法
  • 06 车辆数据平台构建理论与技术

18 汽车仿真与测试技术

  • 01 虚拟测评
  • 02 建模仿真
  • 03 数据挖掘
  • 04 AI+大模型

19 汽车安全

  • 01 汽车智能安全
  • 02 结构安全与轻量化
  • 03 损伤生物力学
  • 04 交通参与者保护
  • 05 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
  • 06 交通事故深度分析
  • 07 安全标准、测试与评价
  • 08 车辆垂向冲击下的乘员安全防护

20 汽车新材料

  • 01 电池材料
  • 02 表面处理材料
  • 03 橡塑材料
  • 04 密封材料
  • 05 复合材料
  • 06 织物、皮革材料
  • 07 汽车高性能胶
  • 08 耐腐蚀材料
  • 09 非金属工艺

21 商用车

  • 01 商用车电动化及节能技术
  • 02 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(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和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)
  • 03 商用车整车技术(含动力学与NVH等)
  • 04 商用车零部件及可靠性技术(含动力传动系统等)
  • 05 商用车电子电气及控制技术
  • 06 商用车车身技术
  • 07 商用车制造技术

22 大学生方程式技术论文

  • 01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发动机系统
  • 02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混合动力系统
  • 03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三电系统
  • 04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底盘
  • 05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流体动力学分析
  • 06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无人驾驶策略及控制
  • 07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其它话题

23 越野与特种车辆

  • 01 越野与特种车辆总体设计技术
  • 02 越野与特种车辆高通过性技术
  • 03 越野与特种车辆高机动性推进技术
  • 04 越野与特种车辆智能化操控与作业技术
  • 05 越野与特种车辆平台-作业交互动力学与控制技术
  • 06 多域多模态等新构型越野车辆技术
  • 07 矿山、极地、高原等特殊环境特种车辆技术
  • 08 园区、机场等封闭环境特种车辆技术
  • 09 特殊功能作业车辆技术
  • 10 特殊环境和功能仿真、测试与评价技术

24 飞行汽车

  • 01 飞行汽车构型总体技术
  • 02 飞行汽车能源动力技术
  • 03 飞行汽车驱动控制技术
  • 04 飞行汽车智能行驶技术
  • 05 飞行汽车网联管控技术
  • 06 飞行汽车模态切换技术
  • 07 多栖跨域机动平台技术
  • 08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
  • 09 作业运输低空飞行器技术

25 车辆动力学及其系统集成

  • 01 转向系统开发、评价与验证技术
  • 02 转向系统建模、仿真、测试方法
  • 03 智能汽车的车辆动力学控制方法
  • 04 制动系统开发、评价与验证技术
  • 05 制动系统建模、仿真、测试方法
  • 06 悬架系统开发、评价与验证技术
  • 07 悬架系统建模、仿真、测试方法
  • 08 车辆动力学性能开发、评价、验证与调校技术
  • 09 车辆动力学理论、建模、仿真与测试方法
  • 10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的策略、标定与验证

26 汽车可靠性技术

  • 01 汽车可靠性设计
  • 02 汽车可靠性仿真分析
  • 03 汽车可靠性试验及评价
  • 04 汽车可靠性制造过程控制
  • 05 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可靠性
  • 06 智能网联汽车可靠性

27 整车开发技术

  • 01 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
  • 02 整车标定技术
  • 03 整车动力底盘一体化设计技术
  • 04 整车架构设计技术

28 振动噪声控制(NVH)

  • 01 整车噪声振动控制
  • 02 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
  • 03 噪声振动测试技术
  • 04 声学包设计开发技术
  • 05 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噪声振动控制
  • 06 隔振技术及控制
  • 07 风噪控制技术
  • 08 底盘噪声振动控制
  • 09 传动系统噪声振动控制
  • 10 车身结构噪声振动控制
  • 11 路噪控制技术
  • 12 车用空调系统振动噪声控制技术
  • 13 异响测试评价与控制技术
  • 14 车内主动发声(声浪)设计优化技术
  • 15 动力系统噪声振动控制

29 汽车车身设计

  • 01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结构及制造工艺
  • 02 车身CAD/CAE/CAM/CFD分析优化
  • 03 车身材料成型及连接技术与装备

30 整车电子电气信息架构

  • 01 智能网联车辆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
  • 02 智能网联车辆电子电气硬件架构、软件架构与通信架构技术
  • 03 智能网联车辆电子电气信息架构仿真测试与评估技术

31 智能制造与装备

  • 01 智能制造应用与实践
  • 02 数字化工厂
  • 03 智能装备技术与应用
  • 04 汽车工厂设计与建设
  • 05 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

32 汽车模型数字工程

  • 01 需求工程
  • 02 系统架构设计与软件架构设计
  • 03 数字建模与仿真技术
  • 04 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
  • 05 虚拟验证与优化
  • 06 汽车模型数字工程平台研发
  • 07 体系标准建设与人才培养
  • 08 应用实践案例与分析

33 制造技术

  • 01 冲压/热成型技术
  • 02 铸造、锻造等成型技术
  • 03 模具技术
  • 04 连接技术
  • 05 整车装配技术
  • 06 动力总成零件机加工技术
  • 07 动力总成装配技术
  • 08 检测与测量技术
  • 09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
  • 10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
  • 11 制造工艺管理技术
  • 12 汽车涂装技术
  • 13 汽车典型腐蚀与环境
  • 14 防腐蚀选材与设计
  • 15 电镀、涂覆、磷化、氧化等表面处理技术
  • 16 防锈油脂、包装、储运、保养等技术
  • 17 腐蚀试验与评价
  • 18 紧固连接技术
  • 19 老化技术
  • 20 新能源动力系统制造技术
京ICP备13022631号 © SAECCE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